11月8日上午,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何文忠副教授应邀莅临我院,为外国语学院师生进行了题为《智能时代的翻译:现实与梦想》的讲座。本次讲座于逸夫楼A2014举办,由外国语学院单文波副教授主持。
此次讲座分为讲解和互动两个环节。讲座伊始,何教授讲述了自己于2012年开始关注并计划研发智能翻译平台的经历。他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翻译发展迅速,智能翻译平台市场日渐壮大,如俄罗斯的SmartCAT、国内的Yi CAT和阿里翻译管理平台的推出。这些都意味着翻译进入了技术主导时代。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自然引出了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工翻译等质疑。以此为切入点,何教授开始了对智能翻译和人工翻译的讲解。
首先,何教授指出了当前“标题党”新闻制造的假象。现在很多的新闻标题为了博人眼球,刻意强调和夸大片面内容,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不甚了解的群体性恐慌。何教授指出,现在的智能翻译还远未达到取代人工翻译的水平。其次,何教授介绍到人工智能有三个发展阶段,即窄域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还处于窄域阶段,即针对性越强,人工智能的作用更为凸显。接着,何教授提出机器翻译具有多语言、宽领域、高效率、无时空限制等优势,与传统人工翻译相比,机器翻译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加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覆盖,翻译已经进入技术主导时代。
接着,何教授简述了翻译方式的演变,即从译者只使用纸笔、字典,到使用电脑翻译电子文档,再到使用互联网和翻译工具辅助翻译。总体来说,翻译的形式变化不大,但资源在不断丰富。而如今的CAT,渐渐改变了传统翻译方式,可以做到协同翻译、增添语料库、进度可见等。
最后,何教授重点阐述了智能翻译的现实与梦想。何教授讲到,人工智能包括“智”和“能”两种成分。“智”主要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能”主要是指人的行动能力,它包括各种技能和正确的习惯等等。人类的“智”和“能”是结合在一起而不可分的,是人类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并且把知识和概念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的劳动、学习和语言交往等活动都是“智”和“能”的统一,是人类独有的智能活动。而人类语言是人类智能的最高层的抽象表达。这意味着,人工智能要做到高度发达,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智能翻译也不会取代人工翻译。译者需要做的不应担心被取缔的问题,而是要学习如何利用好智能翻译。何教授强调,在技术主导时代,我们要主动学习使用智能翻译,技术方便了译者,但同时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如何在智能翻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高译者竞争力、译者是否应该提高语感等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何教授耐心解答,再次强调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使翻译行业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革。现有从业者和未来新入行者都必须识变、顺变、求变,认真思考自己在现代翻译服务行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机器能干的交由机器,专注于机器所不能。翻译教育亦需与时俱进,不再固守传统翻译教育模式,而应以扎实双语素养为基础,以现代翻译实务为纲,以翻译能力为目标、以探究型实验教学为手段,以技术思维和信息素养为重点,培养具有前瞻性和管理能力的语言服务领导者。智能翻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方便译者的同时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管形式如何变化,译者都要扎实打好基础、努力适应新形势。何教授认为,作为翻译学习者,要努力做到:提高双语写作水平、提高计算机水平、增强术语意识、查阅资料后再做翻译、做好简单句子和词汇的翻译。
讲座最后,单文波副教授精辟地以“不忘翻译初心,牢记改革使命”为何教授精彩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并代表师生们衷心感谢何教授的到来。何教授的讲座让在场师生备受启发,不仅对人工智能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今后如何做好翻译有了深刻的思考。
专家简介:何文忠,博士,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中心以及维也纳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对比研究、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合著1部、编著2部、译著20多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浙江省教改项目“现代翻译实务全程模拟实训”、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翻译能力综合培养课程建设项目、浙江大学文科专项、浙江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等翻译类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项目,在中国大学MOOC网开设有《计算机辅助翻译》公开课,应邀在多个省翻译协会、高校、翻译技术会议上做主题发言,多次担任全国翻译师资培训翻译技术主讲。